本网讯 六月的广州,蝉鸣渐起。东方宾馆的宴会厅里,一场“山环水润·大美英德”的旅游推介会正热闹进行。试吃摊位前,一只金黄油亮的盐焗鸡被轻轻撕开,咸鲜的香气瞬间弥漫——这是天农集团带来的“天农清远鸡”,一只从英德喀斯特峰林里“走”上餐桌的“山珍”。

从“山环水润”到“鸡有鸡味”:一方水土养一方好鸡
英德,地处北纬23°N的“黄金生态带”,70%的森林覆盖率织就天然氧吧,年均21-22℃的温润气候与弱碱性水土,为土鸡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。在这里,天农清远鸡演绎着“自然馈赠”的生命传奇:它们日行万步,在山林间自由觅食;饮山泉、啄五谷,用168天的“走地”时光,沉淀出皮爽肉滑、鸡汤香醇的独特风味。
“好的鸡肉,吃的就是‘本味’。”天农集团负责人介绍,清远鸡的“鲜”,源于对自然的敬畏——拒绝工业化速成养殖,坚持“山林散养+科学配饲”的传统模式;更源于对品质的坚守——从种源保护到饲料管控,从疫病防疫到屠宰加工,每一道工序都藏着“慢工出细活”的匠心。
从“田间”到“舌尖”:一只鸡串起农文旅融合新场景
在推介会的文旅展区,“鸡鸣茶香”的线路图格外醒目:积庆里红茶园的茶香、天农清远鸡基地的鸡鸣、西牛麻竹笋的脆嫩、峰林民宿的炊烟……这条串联起“吃鸡、品茶、宿山”的精品线路,正是天农集团探索“农文旅体商融合”的生动实践。

“我们不只是卖鸡,更是在卖一种生活方式。”现场工作人员指着互动屏上的“红玉白切鸡”菜谱介绍,这道用英德红茶冷萃浸制的特色菜品,将农产品转化为餐饮体验;而“茶山共生”研学路线,则让游客在峰林间亲手喂鸡、采茶,感受“从田间到餐桌”的完整链条。更巧妙的是,民宿消费满赠“鸡茶礼券”的联动机制,让“以旅促农”的经济反哺落到实处——游客带走的不仅是一只鸡、一罐茶,更是一段与英德山水相连的记忆。
从“地方名鸡”到“国民美食”:文化赋能激活品牌新势能
6月的社交媒体上,“天农清远鸡”的话题悄然升温。这背后,是一场与“舌尖上的中国”IP的深度合作:纪录片镜头里,养殖户清晨上山喂鸡的身影、加工车间里师傅们手起刀落的利落、烹饪大师用最朴素技法激发出鸡肉本味的瞬间,都被一一记录;线上商城中,“舌尖联名款”包装的天农清远鸡成为爆款,评论区满是“终于吃到纪录片里的味道”的感叹。
“‘舌尖’不仅是一部纪录片,更是国民对‘正宗美味’的情感共鸣。”天农集团市场部负责人说,通过与“舌尖”IP的内容共创与授权合作,清远鸡的“鲜”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价值——它不再只是一道菜,更成为岭南饮食文化的符号,是“从山林到都市”的自然馈赠,是“传统与现代”的美味对话。

从“一只鸡”到“产业链”:乡村振兴的“金凤凰”
在英德的乡村,天农清远鸡的“翅膀”正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。通过“公司+基地+家庭农场”的模式,近三年已助力1.5万农户就业,为乡村带来2.6亿元的收入;技术服务部的专家们走村串户,教养殖户科学配饲、防控疫病;“六统一”的标准化流程,让每一只鸡的品质都有了保障。
“以前养鸡靠运气,现在有公司兜底,技术、销路都不愁。”一位养殖户笑着说。而在城市里,盒马鲜生、山姆等商超的货架上,天农清远鸡始终占据“C位”;线上的直播带货中,“鸡有鸡味”的口号总能引发抢购热潮。
从英德的峰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,从农家小院到米其林餐厅,天农清远鸡用一只鸡的“鲜”,串起了农业、文化与旅游的产业链,更写就了乡村振兴的新故事。正如推介会现场一位游客所说:“吃的不是一只鸡,是英德的山水,是中国人的烟火气。”
未来,随着“舌尖”IP的持续赋能与农文旅融合的深化,这只“有鸡味”的清远鸡,或将飞进更多人的生活,成为“国民美食”的新标杆——而这,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。
欢迎广大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新闻线索。
联系电话:13683072097,13521269116
责任编辑:吴泽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