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天和高科技产业园:以“全链服务”赋能生物医药创新​

本网讯  在杭州互联网小镇的产业版图上,杭州天和高科技产业园始终是生物医药领域的“创新灯塔”。作为国内首批聚焦体外诊断(IVD)的特色科技园,历经十余年深耕,这里已成长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汇聚近300家生物医药企业,覆盖创新药物、高端器械、体外诊断、CRO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,用“从孵化到加速”的全链服务,为生物医药创新提供“土壤”与“养分”。

企业“亮剑”:用创新产品破解行业痛点

在天和高科的园区内,两家企业的产品格外醒目——康佰裕生物科技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与糖吉医疗的“胃转流支架系统”,正是园区“生物医药生态”的最佳注脚。

康佰裕专注于CAR-T细胞疗法的研发与产业化,其自主研发的实体瘤治疗技术已进入临床阶段。传统癌症治疗中,实体瘤因微环境复杂、靶点难寻,常令患者陷入“无药可用”的困境。康佰裕的技术通过优化T细胞靶向性与持久性,为肝癌、胃癌等实体瘤患者提供了新选择。在园区共享实验室的支持下,其研发团队已完成多例临床前试验,数据表明该疗法对部分晚期患者的肿瘤缩小率达40%以上。

糖吉医疗则以代谢性疾病创新器械为核心,推出的“胃转流支架系统”通过微创介入技术,精准干预糖尿病、肥胖症患者的胃肠激素分泌。传统治疗中,这类患者常需长期服药或手术,而糖吉的支架系统仅需在胃部置入一枚细小支架,即可调节食物流经路径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。产品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,目前已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试验,患者术后血糖控制达标率超70%。

服务“深耕”:全周期赋能让创新“生根发芽”

如果说企业的创新产品是“种子”,那么天和高科的服务体系便是“阳光、雨露与土壤”。园区构建的“创业辅导—招才引智—产业对接—专业设施—品牌宣传”五大服务体系,贯穿企业从初创到产业化的每一步。

杭州天和高科技产业园1.jpg

创业初期,企业常面临“技术路线不清晰、政策申报难”的痛点。天和高科组建由行业专家、企业家、投资人组成的服务梯队,定期深入企业调研,从技术研发到商业模式,帮助企业“把脉问诊”。某初创企业研发的“肿瘤早筛试剂盒”曾因样本量不足卡在临床阶段,园区通过对接合作医院,协助其快速完成500例临床样本采集,推动产品提前6个月进入注册申报。

人才短缺是生物医药企业的另一大难题。园区与浙江大学、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,不仅输送实习生,更直接参与企业技术攻关。糖吉医疗的“胃转流支架系统”研发中,园区联合浙大生物医学工程系,共同优化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,将产品使用寿命从2年延长至5年。

双园联动:老牌园区的“新生态”

天和高科的“生态”不仅限于单一园区。其与杨林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形成的“双园联动”模式,正成为创新成果转化的“加速器”。

作为“老牌劲旅”,天和高科积累了400余家企业的服务经验,拥有成熟的GMP标准厂房、共享实验室及投融资平台;而新兴的杨林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则聚焦细胞治疗、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,以“专业孵化+资本赋能”模式,专门服务处于技术转化“关键期”的项目。

这种“老带新”的联动,让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大幅提升。例如,某高校团队研发的“新型核酸检测引物”在杨林中心完成技术验证后,直接入驻天和高科的加速器,依托园区的CRO服务与共享实验平台,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中试生产;而天和高科内一家专注“体外诊断试剂”的企业,通过杨林中心的资本对接,成功引入战略投资,将产品管线从单一检测试剂拓展至POCT(即时检测)设备。

未来:从“园区”到“产业引擎”的跃升

如今的天和高科,不仅是企业的“孵化器”,更是生物医药产业的“战略引擎”。通过双园联动、全链服务,这里已形成“研发—孵化—加速—产业化”的完整生态链,成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。

当康佰裕的肿瘤免疫疗法进入临床、糖吉的“胃转流支架”惠及患者,当天和高科的企业从这里走向全国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园区的成长,更是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的蓬勃生机。在这里,每一次技术的突破、每一个产品的落地,都在为“健康中国”写下更生动的注脚。

欢迎广大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新闻线索。

联系电话:13683072097,13521269116


责任编辑:吴泽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