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 5月的北京,一场关于“永续电池”的深度对话正在展开。5月10日,“永续电池:构建新型储能底座”钠离子电池储能交流研讨会在京举行,这场汇聚行业专家、企业代表与政策制定者的盛会,不仅是对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的集中探讨,更成为观察中国新能源储能产业升级的重要窗口。而作为会议协办方与核心技术参与者,杭州正孚通钠电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正孚通钠电”)以“技术破局者”的姿态,向外界展示了其在钠电池储能领域的深耕与突破。

从“锂依赖”到“钠突围”:一场储能技术的范式革新
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,储能技术被视为破解“风光电波动性”的关键钥匙。然而,传统锂离子电池因锂资源稀缺、成本高企等问题,难以满足大规模储能需求。正孚通钠电的出现,正是瞄准这一“卡脖子”环节,以钠离子电池为核心,开启了一场储能技术的范式革新。
“钠离子电池的最大优势,在于资源禀赋与成本潜力。”正孚通钠电技术负责人介绍,钠资源在地壳中储量丰富,是锂的数百倍,且提取工艺相对简单,这让钠电池从原材料端就具备了“降本”的先天优势。但长期以来,钠电池因循环寿命短、能量密度低等问题,未能实现规模化应用。正孚通钠电联合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团队,聚焦“永续电池”研发,正是要通过材料创新与结构优化,突破这些技术瓶颈。
研讨会上,美国发明家、青钠电科创始人卡尔文·辛博士分享的《通过应用先进材料解决钠离子电池寿命限制》,为这一技术路径提供了佐证。他指出,通过新型材料的应用,钠电池的循环寿命已从早期的不足500次提升至2000次以上,部分场景下甚至可与锂电池媲美。“这不是简单的性能提升,而是对储能技术逻辑的重构——让‘低成本、长寿命、高安全’的钠电池,真正成为大规模储能的‘底座’。”
从“材料突破”到“场景落地”:测试技术为产业化护航
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落地应用。正孚通钠电深知,实验室的“技术突破”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验证,才能转化为市场可接受的产品。为此,其旗下赫伊尔商贸(北京)有限公司推出的BTC系列电池测试系统,正成为钠电池从“实验室”走向“生产线”的关键桥梁。
以BTC-130电池测试系统为例,其高精度数据采集技术(放热检测灵敏度达0.01℃/min)可满足实验室级测试需求,支持钠离子、锂离子等多种电池类型的研发与中试测试;而BTC-500大容量测试系统,则能模拟动力电池、储能电池等大尺寸电池的极端工况,通过绝热量热测试、穿刺挤压测试等,精准评估电池的寿命与衰减特性。“我们的测试数据不仅能帮助企业优化产品设计,更能为行业标准制定提供权威支撑。”赫伊尔商贸技术总监表示。
这种“测试-研发-量产”的闭环能力,让正孚通钠电在行业中形成了独特优势。正如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赵东元院士所言:“正孚通钠电的测试系统,不仅是一台设备,更是一套‘技术验证生态’——它让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有了‘试金石’,让企业的产业化路径有了‘导航仪’。”
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生态共建”:政策、资本与产研的协同突围
钠电池储能的规模化应用,离不开政策支持、资本投入与产研协同。在研讨会上,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执行会长史亚政强调:“钠离子电池储能的产业化,需要‘政策搭台、资本赋能、产研联动’的生态体系。”而正孚通钠电正以“技术为锚”,推动这一生态的加速形成。
一方面,正孚通钠电与东北农业大学、黑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深度合作,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技术原型;另一方面,其通过与行业协会、龙头企业的联动,参与制定钠电池测试标准与安全规范,推动产业“有标可依”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正孚通钠电的测试系统已服务于国内多家电池企业,助力其完成钠电池产品的认证与量产准备。“我们的目标,是让每一个钠电池产品,在走向市场前都经过‘正孚通’的严格检验。”正孚通钠电负责人表示。
结语:以技术为笔,书写钠电储能新篇章
从实验室的材料创新,到测试系统的场景验证;从单点技术突破,到生态体系的协同共建——正孚通钠电的探索,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进阶,更是中国新能源储能产业升级的缩影。
在“双碳”目标的大背景下,钠电池储能被视为“新型电力系统”的重要支撑。而正孚通钠电以“永续电池”为起点,用技术创新打破资源限制,用测试方案护航产业落地,用生态共建加速规模化应用,正为中国储能产业的“换道超车”提供着强劲动能。
正如研讨会上专家所言:“钠电池储能的未来,不在某个企业的‘单打独斗’,而在整个产业的‘协同突围’。正孚通钠电的实践,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突围的可能性——当技术、测试、政策与资本形成合力,‘小电池’也能撬动‘大能源’。”
站在新的起点,正孚通钠电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随着更多钠电池产品的量产落地,随着“永续电池”技术的持续迭代,这家专注于钠电储能的企业,必将在中国能源转型的征程中,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欢迎广大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新闻线索。
联系电话:13683072097,13521269116
责任编辑:吴泽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