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网讯 浙江绿农生态环境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绿农环境”)扎根杭州十余年,以“重塑废弃资源价值,修复城市生态伤痕”为使命,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、矿坑生态修复领域持续深耕。截至2023年,公司累计复垦土地超5000亩,年处理建筑废弃物能力突破1500万立方米,以技术创新和模式突破助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,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城市发展兼容的实践之路。
破题生态痛点,技术赋能资源重生
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垃圾堆积、矿坑生态失衡等难题,绿农环境以科技破局。2022年,公司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“建筑渣土矿坑充填技术”获国家专利,成功将渣土转化为矿坑修复材料,在杭州德清项目中将800亩废弃矿区复垦为高标准农田,土壤肥力恢复周期缩短40%。2023年,企业主导的“土壤分类集散平台”投入运营,通过AI分拣和区块链溯源技术,实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85%,为长三角20余个城市提供数字化治理方案。
跨域协同治理,模式创新辐射全国
绿农环境以“杭州经验”为蓝本,构建跨区域生态修复网络。2021年,安徽淮南废弃矿坑治理项目启动,首次将“土回填—土壤改良—产业植入”模式推向省外,预计2024年完成千亩生态湿地改造;2023年,企业与长江经济带环保联盟签订战略协议,联合开发“矿坑修复+光伏发电”项目,在浙江长兴试点建设中探索“生态修复—清洁能源—农业文旅”三产融合路径。目前,公司业务已覆盖6省15市,年营收突破3亿元,技术输出带动行业产值增长超10亿元。
责任融入基因,绿色事业反哺社会
在创始人杨策“商业向善”理念驱动下,绿农环境将社会责任植入发展脉络。2023年台风“杜苏芮”侵袭期间,公司紧急调配50台设备参与杭州、宁波等地灾后渣土清运,疏通道路30余公里;连续三年开展“建筑垃圾变课堂”公益行动,向中小学校捐赠再生建材教具超万件;2022年发起“一吨废料一棵树”计划,在甘肃民勤沙漠种植防风林200亩,实现企业碳足迹抵消与生态扶贫双赢。
从城市伤痕的治愈者到生态文明的共建者,绿农环境正以技术创新为笔、以循环经济为墨,在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。未来,这家浙江企业将继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无限可能,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可持续的生命力。
欢迎广大企业以及消费者提供新闻线索。
联系电话:13683072097,13521269116
责任编辑:刘晓旭